二、剧情老套与 Bug 频出
1. 故事缺乏新颖
依旧沿用老套路,试图通过年代设定增加悬疑氛围,但效果不佳。
《我是刑警》在故事上未能突破传统刑侦剧的框架,仅仅依靠年代设定来营造悬疑感,显得力不从心。这种方式在如今的影视市场中已经不再新鲜,观众对于此类套路早已司空见惯,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。
2. 西山矿抢劫杀人案的问题
(1)剪辑混乱,涉案人员众多且扮演者陌生,镜头切换频繁,观众难以分辨角色。
在西山矿抢劫杀人案中,由于涉案人员众多,而扮演者又大多不为观众所熟悉,再加上频繁的镜头切换,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陷入了混乱。观众往往在努力辨认角色的过程中,错过了关键的剧情发展,极大地影响了观剧体验。
(2)案发现场保守,尸体打码,尺度大打折扣。
案发现场的处理过于保守,尸体被打码,这无疑降低了剧作的尺度。刑侦剧的魅力之一在于其紧张刺激的现场感和真实的案件还原,而这种打码处理使得观众无法感受到案件的严重性和真实性,减少了刑侦剧应有的紧张感和刺激感。
(3)爆炸场面缺失,剧情不连贯,观众感觉有遗漏。
剧中对于爆炸场面的缺失让人感到困惑。在剧情中,警方一直强调 “11 号受害者” 身份难以确认是因为尸体被炸得面目全非,但观众却从未看到爆炸的过程。这种缺乏关键情节的处理方式,使得剧情前后不够连贯,观众在追剧时感觉漏掉了重要内容,仿佛在看一部残缺不全的作品。
3. 细节不合理
受害者用 “藕荷色” 形容凶手衣服,这个词在当时不常见,现在的年轻人也没概念,显得不真实。
剧中受害者描述凶手穿着 “藕荷色” 的衣服,这一细节引发了观众的质疑。在当时那个年代,“藕荷色” 这个词并不常见,甚至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个颜色也没有太大概念。这种描述显得突兀,缺乏生活逻辑的支撑,让人觉得不真实,仿佛是为了刻意制造悬念而强行加入的元素。
4. 广告植入过多
影响观感,吃相难看。
该剧的广告植入过多,严重影响了观感。从片头到片尾,再到剧中的中插广告,频繁出现的广告打断了剧情的节奏,让观众难以沉浸在剧情中。这种吃相难看的广告植入方式,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感到厌烦,仿佛是在看一部广告合集而非刑侦剧。
三、演员选角问题
1. 于和伟扮嫩失败
于和伟在《我是刑警》中饰演 20 多岁的警校大学生,这一角色设定显然不太合适。尽管后期对他进行了修图处理,但仍未掩盖年龄差异。观众在观看时很难入戏,纷纷调侃他的角色设定。于和伟已经 50 多岁了,却强行搞刘海扮嫩,导致违和感满满。这种尝试不仅没有展现出年轻小伙的朝气,反而成为了让他显老的最大败笔。实在想不明白,刘海怎么就成了年轻小伙的标志?于和伟的假发片刘海企图通过遮住额头来展现年轻,但他的年龄摆在那里,磨皮加滤镜也无法完全掩盖岁月的痕迹。在剧中,他的形象被过度美化,却难以让观众代入到 90 年代的氛围中。尤其是与马苏对戏时,差距更加明显。马苏用细腻的表演抓住了观众的情绪,而于和伟的表现则显得温吞,缺少刑警该有的威慑力。这种反差,让观众不禁感慨:如果换一个更年轻、更贴合角色的演员,这部剧的表现力可能会更上一层楼。
2. 马苏表现自然
马苏在《我是刑警》中表现自然,给中年演员做了好榜样。她选择了一个适合自己年龄的角色,成功塑造了一个质朴善良的商贩大姐形象。马苏饰演的白玲,是一位摆摊卖白条鸡的农村妇女,手上满是冻疮,眼里却总带着一股倔强。她的表演接地气,让人感受到了角色的真实和鲜活。在审讯室的那场哭戏中,马苏从镇定到慌张,再到彻底崩溃,每一个情绪的变化都无缝衔接。当孩子的哭声传来,她眼泪喷涌而出,把一个母亲面对家庭崩塌的无力感演绎得淋漓尽致。马苏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一遍遍跟于和伟对戏,虚心听从建议。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,提前演练了无数次。一有把握不好的地方,她就立马停下来找人商讨,确认自己的表演状态对不对。在把演技搞扎实了之后,马苏就开始沉浸人物,找情绪的递进。她恰到好处地拿捏了情感的变化,最终呈现出了令人震撼的表演。马苏在剧中的三个角色状态都演绎得非常自然,无论是平常热情懂人情世故的白玲,还是打扮干净时髦却仍带着农村妇女气息的白玲,亦或是受审时不知所措的白玲,都让人印象深刻。她不靠农村妇女那副妆容来加持,依然能将这个村妇演得入木三分,被网友称为 “教科书级别的演技”。
四、打码问题影响观感
案发现场打码过多,关键细节模糊,破坏悬疑氛围,让观众只能靠脑补找线索。
在《我是刑警》中,案发现场的打码处理确实有些过度。以往我们看刑侦剧时,总是期待能从那些清晰呈现的案发现场中,跟随主角一起寻找蛛丝马迹,感受破案的紧张与刺激。然而在这部剧中,证据展示时不是模糊处理就是被打满马赛克,关键细节完全被掩盖。这让观众在追剧过程中,不得不靠自己瞎琢磨和脑补来推测剧情,极大地影响了观剧体验。
就像一些观众所吐槽的那样,“这还看啥啊?《我是刑警》这打码打的还有什么看头,有点过了吧!”“本想沉浸式追剧,结果老是被这出戏的打码弄得回不过神。” 剧中的打码处理,让原本应该充满悬疑氛围的刑侦剧变得支离破碎。观众无法从画面中获取足够的信息,难以沉浸在剧情中,更无法真正地投入到对案件的推理和分析中。
例如在一些关键的案件场景中,尸体被打码处理,观众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案件的严重性和真实感。这种处理方式降低了剧作的尺度,也让刑侦剧应有的紧张感和刺激感大打折扣。同时,由于关键细节的模糊,观众在追剧时感觉就像漏掉了重要内容,仿佛在看一部残缺不全的作品。
真希望导演能在后续的剧情里,在画面呈现上找到更好的平衡,减少过度打码的情况,让观众能够更好地享受追剧的乐趣。毕竟,一部好的刑侦剧应该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案件的扑朔迷离,而不是靠想象来拼凑剧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