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宋朝太尉是武阶官之首,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。
太尉最早始于秦国,是治军领兵的重臣。
到了北宋时期,实际上沿袭隋唐时期的习惯,三师(太师、太傅、太保)、三公(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为朝廷官职中相对最高的品级,但是它们都没有什么实际职事,一般只是作为加官。或者作为升迁资序所用,并没什么执掌的职力。
而其中的太尉,在一开始时是在太保之下,但是从五代以来则不断提升,直至仅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,也就是太师、太尉、太傅这样的新顺序。
宋徽宗年间,重定武官制度后,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,而司徒司空则取消被少师、少傅、少保代替。
因为宋朝的太尉是武阶官的最高位,所以在官场上,对于许多升到较高官阶,但实际并未获得太尉之职的官员,也会奉承为“太尉”。
三公是指丞相,御史大夫,太尉。共同行使宰相的职权,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,参与中央政府的行政决策,并负责具体的执行。太尉是朝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,专掌武事,地位和丞相相同,为最高的武官职位,秩俸万石,金印紫绶。官吏主要有长史和主簿。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。
太尉和太傅的区别:
1、太尉是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,太傅为辅助君主与太子的文官,是虚职。
2、太尉,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,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,执掌天下军政事务,但因太尉权势过重,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。秦汉分别以丞相和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,品秩并为一万石,金印紫绶。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,天下武官之首,统帅天下兵马大权,历朝均为正一品。
3、太傅,中国古代职官。始于西周,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,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(辅弼官,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),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,三公之一;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。秦朝时期被废止。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;东汉则长期设立。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,但多为虚衔。